Zoom 轉型 AI 工作平台!視訊王者撕下「Video」標籤:怎將訂閱流失率降至 2.7%?

Zoom轉型AI工作平台!

Zoom 是一位低調的王者,但很顯然的,帝國正受到視訊會議市場縮減的挑戰。在 12 個月內祭出 3,000 個 AI 功能,是他們拓展版圖的激進。

很多人也許不知道,即使受到 Google Meet、微軟 Teams 等名號響亮的對手夾擊, Zoom 目前在視訊會議領域中,依舊是市占過半、毫無懸念的第一 。根據研調機構 Demandsage 在今年 10 月的調查,ZOOM 2024 年在全球每日有 3 億活躍用戶,市占為 55.91%,傲視群雄。

但市場的震盪影響力不容小覷,Zoom 在 2022 年因為疫情紅利,市值一度超過 1,500 億美元,躋身美國前 20 大排名。疫情消退後,自然也進入第一批被「打回原形」的公司之列,市值跌到 250 億美元。

當時,有業內人士向《華爾街日報》分析: 「Zoom 需要徹底改頭換面,證明自己在視訊會議以外的價值。」

AI 優先!第一步,是把「Video」拿掉

而 AI,就是 Zoom 緊緊抓住的機會。Zoom在過去 12 個月內火速推出 3,000種 AI功能,發表 AI 解決方案平台,11 月更宣布拿掉公司全名「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」中的「Video」一字,執行長袁征表示, 此舉代表著 Zoom 將重新定位為一家 AI 優先的公司 ,展現版圖擴張的野心。

Zoom 亞太區負責人里奇.卡布爾(Ricky Kapur)接受《數位時代》獨家專訪,分享 Zoom 在 AI 時代的機會,和亞太區工作型態的轉變。

他指出,Zoom 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和目標是同一個,也就是建立大眾對品牌全新的認知,「我們必須讓大家了解,Zoom 所擁有的(功能)遠超過視訊會議,我們已經變身為 AI 工作平台,能提升各種日常工作的效率。」

加量不加價!Zoom 訂閱流失率降至3%史低

據 Zoom 委託美國科技媒體公司 GigaOm 在今年 3 月進行的測試,Zoom AI Companion 轉錄文字的準確率達到 95%,對於會議中問題提供結果的速度比ChatGPT-4 網頁版快 4 倍。

Zoom 還在今年初收購了員工交流平台 Workvivo,是創立以來最大筆的投資,增強 Zoom Workplace 的使用體驗,「我們投資非常大量的資金研發新功能,而且速度要快,我們在 12 個月內就推出了 3,000 個新功能。」

卡布爾指出,而這些服務都是在付費帳號中直接嵌入的功能,代表平台直接升級為 AI 版本,但「加量不加價」,降低AI的使用門檻。

成績也快速展現在 Zoom Q3 的財報上,訂閱月流失率下降到歷史低點的 2.7%、企業營收年增 5.8 % 至 6.989 億美元、目前企業客戶數約為 19.24 萬,提高黏著度的同時,也吸引更多企業加入生態系。

不想浪費時間通勤!84% 亞太企業擁抱混合辦公

Zoom 的亞太地區的營收占比不高,卻是相當有成長性的一塊市場。機會點在於混合辦公的蓬勃發展,在 Zoom 今年 8 月發布的工作型態調查報告中,發現多達 84% 的亞太企業都朝向「混合辦公」發展,更有 87% 領導人認為員工的生產效率是最重要的事,希望靠混合辦公的策略,來解決通勤時間問題。

這裡能看出企業高層的思維改變,卡布爾指出,過去老闆們可能會認為,回到辦公室、增強夥伴之間的合作,同時也在主管一定程度的監管之下作業,才是真正高效的做法。

然而,經過疫情幾年的「不得已」,老闆們發現,每天平均 1~2 小時的通勤,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,「尤其亞太很多地區的通勤的狀況不是很舒適,人們不常開自己的車去上班,大多上班族都利用擁擠的大眾運輸通勤,導致壓力大、疲倦感,都是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。」延續混合辦公的模式,也讓企業對 Zoom 解決方案的需求能夠保持成長。

扎根亞太!Zoom 的首務是:刷新「視訊會議」早期印象

Zoom 對於台灣市場也相當積極, 「我想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,我們在台灣是有資料中心的。」 卡布爾說。Zoom 在 2023 年啟用台灣資料中心,是繼微軟和 Google 之後,第 3 家在台灣設立雲端資料中心的美國上市櫃公司,落地台灣最主要目的除了提升視訊會議品質外,也符合政府監管的規範。

而台灣高密度的高科技製造業正是 Zoom AI 工具最有發展性的客戶類型,因為向全球出貨的特性,讓 AI 不只是用在生產上,還能用在跨國溝通、業務推廣等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,「台灣的大量中小企業也非常適合我們的解決方案,高效、保障隱私、成本又低,這些特質我認為非常吸引人。」卡布爾說。

不過他也坦言,目前 Zoom 在亞太地區最大的挑戰就是「認知度」,因為和大眾提起 Zoom 的名字,仍然停留在視訊會議的早期印象中,未來一年會加強對企業舉辦的大型活動,以及品牌形象的經營,「我們很期待亞太地區為我們帶來的成功。」卡布爾說。